奥赛博物馆

上周一monthly meeting,老板Philippe问手上的工作什么时候能做完?头脑一热,回答了一句in two weeks。后来才发现自己挖了一个大坑跳了进去,经过两周的煎熬,终于在周六把paper写完,调好格式,给发过去了。忽然做完了一阶段的工作,想放松下,兴冲冲的跑去超市买了各种杯子,玻璃碗之类的,来法国四个月了,后知后觉地慢慢适应了这边的生活,开始添置家当。从超市往回走的路上,想周日如何打发时间,不想再学习工作,于是决定去逛博物馆。   其实,当时来巴黎,就很觊觎这里的博物馆,只是有点太多了,一时不知该如何逛起。最终先从奥赛开始,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年在纽约逛MoMA留下的美好回忆,对于印象派油画的好感。   奥赛博物馆是由火车站改建的,在RER站台还可以感受到当年火车站站台的氛围。建筑外观很美,不管是建筑结构还是外面的雕饰,都非常有气质。里面是开放式的空间,光线充足,有别于法国房子小小窗子,黑黑的样子。空间构划都很有趣,高高低低,错落有致。整个博物馆的展品数量也很合适,基本一天可以逛得完,不像大都会那么大,甚至逛起来比MoMA也省力的多。   从0层开始看起,中央主要是一些雕塑,左右的几个厅陈列着油画,厅后面的大厅有尺寸比较大的油画。基本上,0层的油画像是热身,自己也是慢慢走,慢慢看,名字标题都是法语,所以需要好好琢磨一下。反正也分不太清派别,看不太懂,主要靠感受吧。整个0层有风景有肖像也有情景、静物之类的,间杂着看到几幅马奈和莫奈的油画。总体印象,感觉风景很是欧洲的样子,表现手法却是迥异,非常丰富。看真品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凑上去,看笔触的层次感,粗犷的,细腻的,不得不佩服画家的功力,能够将色彩运用恰当的手法涂在画布上,展现出不同的感情,每一丝一毫都恰到好处,应该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吧。   本来自己对肖像和场景并不太感兴趣,这次大概看了一下,还是有些想法。远看肖像,每一幅都是有感情的,画中人脸上都透露出不同的表情,能够捕捉到这种表情,并用画笔准确的表达出来,想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可能比作家写书时的描写都要难的多,毕竟文字不是直观的感官,需要经过大脑的想象展现出实景,而油画是最直观的视觉冲击,立马会感受到人物的表情或者内心的感情,要捕捉到这些细节,实在是太难。另外,在肖像或者人物旁边的一些布景,其实也很有趣,会让人联想画作的时代,这些桌椅,瓶罐到底是干嘛用的,和画中人有什么关系?或者画家将这些东西画出来,是单纯为了写实,还是必有它意?还有看到了一幅James Tissot的画中,对于透明蕾丝的处理,简直是妙极了,隐约半透明的纱丝后,可以看得到皮肤的纹理,可以感受到皮肤的温度。   一些大的场景也是,有很多的人,凑近了,每个人的表情都是不一样的,都带着自己的感情,想起自己写东西,来回用词或者脑中能形容的表情就那么多,非常有限。但是在这种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画中,勾勒每个人的表情,赋予他们各自的感情,想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之前常说,作家写小说的时候,其实就是那本书的上帝,作者构造了所有的人物场景,并有人物命运的决定权。像是明显构造不同世界的书,《魔戒》,《冰与火之歌》,《动物农场》等。其实就算是以很现实的世界为背景的小说,作者也如同上帝般塑造了人物的性格。这样一想,画家对于自己的画作,也如上帝一般,有着绝对的决定权,一幅好的画,必然是丰满、有感情表达,有独创有个性的。画中的有些人,五官完全看不清,只是寥寥几笔,但是人物性格或者感情确是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。   之前自己偏爱于尺寸中等的画作。这次留心看了下小尺寸和超大尺寸的,视觉冲击力还是不一样,小的需要精细的刻画,大的则需要全局的勾画。走近看到只是一些看似毫无规律、颜色各异的色块,远看却是精心构建的画笔。每一笔都很妙,每一种颜色都很妙。无论大小,都妙不可言。   从0层逛完,直奔了最上层,5层。5层有一个透明的窗子,其实是以前火车站的大钟表的背面,现在还在工作。由于原来火车站就在塞纳河旁边,钟表正对着塞纳河,所以从窗子望出去,碧波荡漾的塞纳河上是卢浮宫的建筑群,然后是远处山坡上的教堂,加上下午阳光明媚,一幅美不胜收的风景画。5层上有餐厅也有书店,还有很舒适的沙发,很有特色,一整圈,躺上去很舒服,所以果断地在上面睡了半个小时,逛博物馆实在是体力活。   5层主要就是印象派的作品。整个展厅的莫奈,简直是爽翻了。还是很钟爱莫奈作品的色彩,当时在MoMA看到时就立刻喜欢上了。画面都比较明快,却又不过于张扬,温柔有气质。色彩也偏小清新文艺系,用了很多的中间色,柔柔的,看上去很舒适,充满了想象空间。本来逛完0层,心很累,而且觉得有些抑郁,但是看到莫奈的作品,整个人慢慢沉静了下来,一种平静的愉悦感涌向心头。慢慢的踱步在那些淡绿、淡蓝、淡紫、淡橙、淡红、淡粉、淡灰之中,嗅到了一股春天的气息,要是整个世界都是这样,岂不是很美好?在这个展厅,有些有对比的展品很有趣。比如莫奈对同一场景的描绘,一个是淡绿的基底,一个是淡红的基底,应该一个是春天,一个是秋天吧。还有花丛中打伞的少女,两幅不同的角度放在一起,很是巧妙,画面中充满了少女般的气息。另外是莫奈和Gustave Courbet对于同一处海边悬崖的描绘。作画的角度应该差不多,但是表现手法和内容完全不一样,各有各的想法和特色,这种有对比的多样性,让人惊叹。   从5层下来,到2层。一进展厅,就是梵高的作品,整个房间都是明亮的,深蓝的夜空,明黄的星星,还有明黄的稻草、房间,色彩明快的花瓶。甚至是那幅有名的自画像,蓝蓝的衣服和背景,头发、胡须的颜色都是充满了欢快的色彩。这种高饱和度的颜色,有着很强的视觉冲击力,看上去觉得自己整个心都点亮了。对梵高的这幅自画像算是惦记良久,颇有渊源了。之前在美国的时候,在Goodwill,花了0.99美元买到了他的传记,封面就刚好是这幅画,后来这本书还发生了一些故事。看到真迹的时候,一阵激动,比起看印刷品或者在网上看,还是要好很多的。   接着就是高更的作品。高更的作品也算是好人,色彩线条都很粗,规整的有种突兀感,色彩运用也很大胆。细看画中人物的表情,我不由自主的笑了出来。人物都很傲娇的样子,视线都不在一个点上,淡淡的瞅着别处,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。看起来有些呆滞,却又很是倔强的表情。想了半天,用“古朴”两个字来形容这些人物的表情,再恰当不过。看到了他在塔希提的作品,还是想到了很多。想到了毛姆的《月亮与六便士》,想起了一些人,一些可能不会再去兑现的约定。总之,塔希提还是自己向往的地方,他在那的作品想必也是受到了当地很大的影响,风格变化不小。2层的展厅和0层中间一样,摆着一些雕塑作品。本来并未留心,走过瞟了一眼,发现有几件竟然是高更的。这倒是自己没有想到的,大多数是小件的摆设,手法还是比较细腻,至少作品是有感情的,层次感也很棒。另外摆着两件应该是他画的窗花吧,画在窗玻璃上,还是很明显他的风格。   后面的一个展厅是新印象派的画,确实让我很是惊喜。梵高的那种旋转的圈式画法,高更的硬线条,莫奈的小长条色块,都是很有特色的。新印象派的小圆点更是别有一番风味。画中所有的东西都是由小圆点组成的,有些色彩明快,色调有些像莫奈的话,但是笔触确实完全不同。这种风格着实让我眼前一亮,很是欢喜。看着细处,一个个跳跃的小圆点,不知道有密集恐惧症的人看到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想。   2层的另一侧是一些家具、摆设之类的展览,也有一些巨大的油画,估计几米高,几米宽,也有一些临时的特定主题展,不过自己实在是太累了,本身兴趣也不大,就走马观花的看了一圈就走了。   虽不是大周日,但是这个周日人还是不少,说不上拥挤,就是有些吵,不太喜欢这种闹哄哄的感觉,无法沉静的进入画中,印象中MoMA是很安静的,所以很喜欢静静的看展。另外,待久了,感觉有些缺氧,看着阳光下的塞纳河更是想出去沿河散散步了,希望以后找个人少的时候再去奥赛博物馆感受一下。

评论
热度 ( 6 )

© 行者-BLOGBUS | Powered by LOFTER